“镜不能自照,衡不能自权,剑不能自击。”
张潮《幽梦影》里的这句话,说人皆不完美,偏又当局者迷,看不清自己的不足,于是困顿其中,找不到出口。差不多就是我今年的写照。跌跌撞撞这么久,却好像还是在原地打转,失去了很多东西,失去了很多人,难免有些灰心丧气。
十月底一场大病,拖到现在还没好,工作忙得密无间隙,每天15小时、连续12天不休息的日子也有,本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结果越来越严重,最坏的时候一整晚咳嗽咳得睡不着,爬起来呕吐好几次,眼球胀痛,里面的血管似乎随时会裂开,躺在床上一边哭一边希望立刻暴毙也好过继续下去。到现在也没有什么解决办法,自我安慰一句病去如抽丝也就随它了。
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就是,看电影很无奈地变成一种奢望(时间被打散后反而书多读了些),既提不起劲也没大块时间,想必到年底也不会再看太多了,能有时间坐下来,翻翻看过列表,回忆一下上半年还有空看电影的时光,竟然也有种虚幻的幸福感呢。
今年最高光时刻还是Pordenone啊,默片总结可能还是晚点单独写一篇吧。
Fiction x 20

1. 扎马 Zama (2017) – Lucrecia Martel
对我而言,Zama不仅是今年最好的,也许是近三到五年来最好的电影。伟大的电影是静默燃烧的火,能轻易驱散黑暗,抵达生命意义的边陲。Martel的影像一直都有此种能力:极尽开放而模棱两可,时空与视角似乎怀揣不可告人的真相,隐匿在液化的历史身后,使当下的物质性与衰亡于过去的种种再也辨别不清。Zama之中尤其明显之处在于,原著小说中的时间标记全部略去,全部事件熔铸成一场朝向19世纪的大进军,数十个年头未曾感觉到来就已经匆促消逝,男主角漫长的等待只剩下庞大模糊的框架,日常的时间落点难以一一衡量。随着他的热望磨蚀殆尽,后半的影像与声音也开始渐次脱轨,进入几近疯狂的感官领地。
喜爱这部胜过她前作的原因除去影片本身的质量,还有我长久以来对Daniel Giménez Cacho的偏爱,以及“(徒劳)等待之人”这个让我迷恋的概念。
2. 古典时代 Classical Period (2018) – Ted Fendt
自从柏林初看深深震撼之后便不遗余力卖了一整年的安利,还算有点成效。仅一小时的篇幅,体量却大得惊人,文学到哲学到神学到建筑到音乐,上天入地无所不包;角色们滔滔不绝之余仍笼罩在强烈的孤绝与隔离之中,避开的视线和平板的语调演绎着触碰彼此内心的不可能。有些地方让人想起Bujalski的Computer Chess(导演:可能我们片子都话比较多吧XD)。
长评:阅读者的渴望与孤独
3. 浮世酒馆 Life According to Agfa (1992) – Assi Dayan
柏林看的4K修复版。一个日夜中角色与叙事以小酒馆为核心散开又聚拢,匆匆过客无人问津,如涟漪如潮汐。像短篇小说象征性的章节,又似戏剧里踽踽徘徊的独白。过去的每一桩每一件都引向当下的片刻,而即将发生的却什么都不是,未来虚无得让人心口闷痛。
4. 红色旅店 L’auberge rouge (1923) – Jean Epstein
虽然打算单独写一篇默片总结,但这部实在过于喜爱,还是要特别提一下。
Jean de Mirbel赞扬Epstein是所有改编巴尔扎克的人中唯一 “知道如何站在巨匠的阴影下,忠实小说的质感和现实主义气息,并在银幕上如实呈现的。” 他对巴尔扎克的忠诚在这部片的很多段落都清晰可见——令人目眩的快速剪辑和纸牌/钻石画面幻觉般的叠印,窗外似乎成为旁观者的暴风骤雨,彼此嵌套的晚宴和故事两个叙事层次等等。此外,正如巴尔扎克贯穿整部《人间喜剧》中对个体彼此之间观望视角的细致描摹,Epstein也对人物如何存在于所属空间的情态给予了大量关注,保证摄影机的凝视静谧沉着地传达出和大师笔触相当的信息。Le Giornate请到Stephen Horne进行现场配乐,在营造全片悬疑宿命的氛围时,他依然选取最擅长的钢琴+手风琴+长笛的基础乐器配置,而决定性时刻则引入了本场神秘道具——日本铜罄,余韵悠长的朴拙声响在结尾如同丧钟,配合角色的命运裁决,制造出精妙绝伦的戏剧高潮。
5. 玛德琳的玛德琳 Madeline’s Madeline (2018) – Josephine Decker
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和Decker的前作相比,原始、野性与生命力丝毫不减,但更加言之有物,能够看到导演将她非常喜欢的improvisation概念又往前带了一大步。写意画般挥洒漫溢的镜头调度,穿越幻觉界限,构成极具沉浸感的视听空间。三位女性之间充满张力的power play和近乎革命暗喻的结尾无疑全片最高。
Richard Brody作为一个十年如一日的Decker吹,年度第一果然给了这部,哈哈哈。
6. 女继承人 Las herederas (2018) – Marcelo Martinessi
如同一道幽暗沉郁的目光,跨越巴拉圭由来已久的身份困惑与阶级分化,凝视一位中年女性的生活轨迹——她对生活的犹疑与试探,对自身欲望与情感的体认。爱情的遗憾与自由的渴求皆极尽细腻地呈现在把控精准的冷调镜头之下。处女作能有这样的掌控力,非常了不起。
长评:逃离现状的契机
7. 秘密的孩子 L’enfant secret (1979) – Philippe Garrel
进了影院重看才终于意识到有多好。缱绻缠绵,忧伤不知所起,私密得如同一场告白。
8. 狼屋 La casa lobo (2018) – Joaquín Cociña / Cristóbal León
用一场视觉奇观建构毛骨悚然的梦魇,历史的鬼影幢幢潜伏在每一道光线之下。以为界限已经难以被打破被扭曲被推到更远的现在,给你看什么是动画内在的无限可能性。
9. 公路之王 Im Lauf der Zeit (1976) – Wim Wenders
借影展的机会补齐了文德斯的公路三部曲,这部是其中最喜欢的,可能也是所有文德斯作品里最喜欢的。彼此疏离又亲密的关系,陌生人之间无法言说的情愫交织,在东西德边境地带,渐渐流溢成一首甜蜜温柔又让人没来由心生怅惘的诗章。
10. 魅影缝匠 Phantom Thread (2017) – Paul Thomas Anderson
两次都在影院看,真是经得起反复推敲。一切都恰到好处,精雕细琢——音乐的平衡,声效的设计,女主完美的选角(平板让人记不住的脸是最好的模特),电影本身就如一件华裳,没有一丝妥协。故事到结尾想上升到某种高度的时候确实稍显乏力,毕竟再怎么看两人都不过是彼此自私和控制欲的致幻剂,并没有爱情这种东西的存在。
11. 冰淇淋与雨声 アイスと雨音 (2017) – 松居大悟
元结构,边界的探讨,戏剧与心灵的共振,迸发的热情和青春宛如天成。如此恰到好处的一镜到底,可遇而不可求,大胆疯狂的跳跃式转场加上让人激动得起鸡皮的古怪说唱,简直是在时空中闪耀的迷人魔法。
12. 冒牌上尉 Der Hauptmann (2017) – Robert Schwentke
光在鹿特丹就看了两次,听了映后+导演的talk之后更觉得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这个荒诞得难以置信的真实故事,触及了极权社会和极端环境中的诸多议题,亦是对“平庸之恶”的一次有力阐释。文明的存在脆弱可笑不堪一击,因此结尾的“彩蛋”更是对当下的必要思考,即民主如何在不失去自己立场的前提下抵御野蛮的反扑。男主这么年轻就演出令人胆寒的强大气场,前途不可限量。
13. 魔法使的新娘 魔法使いの嫁 (2017) – 长沼笵裕
撇去少女漫的成分,这个番的日常部分及背景设定尤其值得一看,如果喜爱欧美神话传说和莎士比亚(比如我),会找梗找得非常愉快,从片头引语到人设再到物件,处处精心设计,妙不可言。另外剧组相当有钱,作画良心到家一点不崩,宫崎骏式人妖共居的世界,北欧的落日,伦敦的街市,乡间变幻的四季,无一不让人神往。三集的番外篇“待星之人”也很棒,又是一个人鬼殊途,漫长等待的故事啊!
14. 花筐 (2017) – 大林宣彦
一场无端绮丽的浮梦。畅饮到夜晚,最终都要散,但我竟意兴阑珊,不愿再醒过来。
15. 菲丽希缇 Félicité (2017) – Alain Gomis
有很多电影就是这样,明明看完觉得没那么好,但很莫名让人在意,并且之后在各种时候会不断想起其中的画面和声音。这部对我就是如此(今年另一部有这样感受的是Transit),在飞机上看完之后念念不忘,又找来看了两遍。日常呈现类似于达内兄弟的做法,但奇异地完全没有现实感,反倒蒙着某种异界色彩,触碰不及,间或夹杂超现实冷调梦境,咒语般迷惑人心。结构确实有问题,前后段剧情失衡,越往结尾越显得太过随性写意,先前凝聚起的神魂都散了一半。
16. 多甫拉托夫 Dovlatov (2018) – Aleksei German Jr.
郁郁作家的抒情曲,漫无目的四处漂游的一周。导演个人风格刻痕依然明显,画面低对比度色调柔和,仿佛蒙着一层轻雾,梦境般的虚幻气息弥漫在列宁格勒的每个角落。这里是艺术家们挚爱的故乡,他们播撒热情的荒凉游乐园,但他们却不存在,亦不知道该如何存在。
长评:无名作家的七日漫游
17. 博多豚骨拉面团 博多豚骨ラーメンズ (2018) – 安田贤司
几乎每集都用20多分钟完成一次精妙的多线叙事,看似不相关的数个事件总能神奇交汇,群像刻画极为成功。但是剧组似乎较为贫穷,所以,画面啊,光线啊,水啊,有时就,嗯。
18. 必修课程 Wajib (2017) – Annemarie Jacir
去年洛迦诺误了媒体场之后全部观众场都没有排进去,加场也没有排进去,只能蹲在湖边拍鸭子,绝望之下我还站在厅外面等人退场,然而从头到尾竟然一个人都没退,震撼。
今年鹿特丹早早预约终于一雪前耻,片子也的确不负期待,非常简单但到位。普通家庭发结婚请柬的一天中沿途随意散落的人事,如同一个个微小的光点,政治与社会议题非常克制自然地穿插在或喜或悲稍纵即逝的瞬间之中。父子大吵后没有追求戏剧高潮而是反过来downplay两场喝酒戏,懂得举重若轻的人都是聪明的。相比话题类似,处理方式却恶心做作到极点的The Insult,这部戏简直是个宝藏。
19. 永远的托词 永い言い訳 (2016) – 西川美和
一切都是矛盾:人又残忍又温柔,时间只会往前走而事情只会变得更糟,走不过去的坎也不能够忘掉,就是这么讨厌的生活,在西川美和的镜头下,成为一条看似温驯却暗涌四起的河流。
20. 浪人推理侦探 Top Knot Detective (2017) – Aaron McCann / Dominic Pearce
让死宅快乐的parody电影。看的过程中一度被唬住以为其中至少某些部分是真的吧,然而事情并没这么简单。这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高级嘲讽,让我甚至觉得导演是日本人假扮的爱尔兰/澳大利亚人。
Nonfiction X 14

1. 一两个小问题 Unas preguntas (2018) – Kristina Konrad
几乎仅靠采访和事件记录构成4小时的片长,进入状态之后一点都不觉得乏味,反而越看越精神。一方面准确捕捉到民众政治参与的众生相,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媒体(尤其电视广告)对于政治活动的影响。虽然乌拉圭废除法令的公投发生在80年代末,但那个封闭南美内陆小国上演的现实如今仍在西方社会一次次重演。
2. 瓦尔德海姆的华尔兹 Waldheims Walzer (2018) – Ruth Beckermann
历史就是不断地自我重复,这言之凿凿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是未来。
3. 完美帝国 L’empire de la perfection (2018) – Julien Faraut
非常奇妙的层次和纵深,John McEnroe真是个有趣的人类学范本。但与其说是网球纪录片,其实更是一部研究客体与镜头之间交互关系的论文电影。
4. 凡洞 (2017) – 周滔
梦境与洪荒,卑微与庄严近乎不可能的共存。
5. 从容的博则托 Bozzetto non troppo (2016) – Marco Bonfanti
“以线条构筑幻想,如此美妙,这便是我的一生。”
6. 当你觉得陌生 When You’re Strange (2009) – Tom DiCillo
影像质感与时代气质极其契合,才华名声癫狂幻象都来得太快,飞升坠落,来不及细想就沉入永恒迷惘。锻造了时代知觉的诗人,若未曾全身浴火,又如何可能燃烧殆尽?
7. 地图 Mapa (2012) – León Siminiani
前进后退。倒叙插叙。电影梗。柔软的主视角。自己与自己对话。失落感伤困惑冲动到处都有,幸福却是4分钟都说不满的瞬时事件,也许把人生擦成白板才会一直快乐吧。这个会写美丽旁白的宇宙无敌可爱宅男导演都在失恋,全西班牙的女孩子都瞎了吗!请问!
8. 历史拼本 Spell Reel (2017) – Filipa César
气质独特。分屏的另一种可能。
9. 超正常化 HyperNormalisation (2016) – Adam Curtis
依然嘲得飞起,文献影像剪辑我只服Curtis,如果像前作It Felt Like A Kiss那样不用旁白可能会更酷。
10. 赤脚厨房 Con la pata quebrada (2013) – Diego Galán
思路其实跟Adam Curtis很类似(虽然剪辑水平和音乐品位要低一截),通过女性在电影和文献影像中身份的变化谈女权历史。在西班牙这个社会复杂性极高,阶级、地区、意识形态和宗教各方面矛盾突出的国家,片中涉及种种议题,如女性工作、家庭暴力、婚姻观、性解放乃至独裁政府、审查、内战等等格外有意思。
11. 推销员 Salesman (1969) – Albert Maysles / David Maysles / Charlotte Zwerin
选取的人群非常特殊,推销圣经这一职业的内在矛盾感(宗教宣扬的精神世界种种与纯粹资本化的推销行为)让这群推销员身上散发出某种不得其所的悲剧气息,摄影机的存在如此不被注意,叙事因而有种浑然天成的戏剧性美感。
12. 网络审查员 The Cleaners (2018) – Hans Block / Moritz Riesewick
我们生活的现实离《黑镜》并不远。讨论的核心仍处在悬而未决的状态,因此没有人知道未来事件的走向会是怎样。纪录片本身手法无甚高明,但贵在争议的提出和创作者的态度,毕竟很多难题并不可能也并不应当由这部纪录片来回答。
13. 卡洛·迪帕尔马:生命的色彩 Acqua e zucchero: Carlo Di Palma, i colori della vita (2016) – Fariborz Kamkari
Carlo一生的际遇堪称奇幻,以至于本片出镜阵容豪华到难以想象。其中一个受访者提到摄影师仍然被当作手工艺人(artisan)而非技师看待的时代,那是Carlo生活的年代,黑白向彩色过渡的年代,也是欧洲电影最好的年代。
14. 去他的芬兰 I&II Perkele! Kuvia Suomesta (1971) + Perkele II – Kuvia Suomesta (2017) – Jörn Donner
感觉可以和Pere Portabella的Informe general sobre unas cuestiones de interés para una proyección pública (1977) + Informe general II. El nou rapte d’Europa (2015) 组一个局(笑),都是时隔几乎半个世纪的议题延续。
Jörn Donner当过伯格曼的制片(唯一一个拿过奥斯卡的芬兰人),在1971年用第一部采访构成的政治与社会影像,呈现出一个如今很难想象的芬兰荒诞疯狂中的另一种真实:70年代因为贫穷导致国民大量外逃,平凡人没工作没钱,被打得双眼淤血,却不妨碍心中有小小的梦想。“你觉得女性能走多远?”“想走多远就走多远。但若什么都不做,就什么都得不到。”
2017年这部觉得更好了,一方面因为现实的迫切性更能共鸣,另一方面,几十年时间流逝而社会桎梏依旧,又多添一层失落情绪。两部转场都是用的反抗歌曲,谜之好笑。
特别提及

1. 日本国vs泉南石棉村 ニッポン国泉南石綿村 劇場版 命て なんぼなん? (2016) – 原一男
2. 周日的忧郁 La enfermedad del domingo (2018) – Ramón Salazar
长评:告别的姿态
3. 野小子们 Les Garçons sauvages (2017) – Bertrand Mandico
查莉和汉娜的伟大狂欢夜 Charlie and Hannah’s Grand Night Out (2018) – Bert Scholiers
两者有种微妙的互文感。
4. 犬之岛 Isle of Dogs (2018) – Wes Anderson
5. 过境 Transit (2018) – Christian Petzold
6. 迎风而行 Con el viento (2018) – Meritxell Collel Aparicio
7. 女他 (2018) – 周圣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