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Peter Bogdanovich,搁置已久的Who the Hell's in It自译连载再开。
Who the Hell’s in It自译连载【1】引言:奇妙艺术(一)

celebrate cinema in all forms
纪念Peter Bogdanovich,搁置已久的Who the Hell's in It自译连载再开。
Vidor或许是所有美国导演中最不认为电影“高于生活”的一位。对他而言,生活本身是他所有电影出发点,生活高于一切。
高度风格化而满载诗意幽闭感的影片演绎着两性与家庭空间内的冲突与张力,以近乎窥视癖的镜头实现了一种独特的感官亲密感。一旦眼球经过Frans Zwartjes 的抚摸,你脑中电影的概念将被彻底颠覆。
人物的荒谬和偏执构成了安德森悲喜剧的中心矛盾,他们总是处在越走越窄的一条道路上,面对着身份错位的焦虑,从起始的尴尬处境退入更极端的死角,渴望理解而求不得,害怕伤害而选择沉默,恐惧亲密而终至疏离。
“影像并非导演所呈现的某一特定意义,而是宛如一滴水珠中所反映的整个世界。”塔可夫斯基作品的内在力量创造了独属于他的宇宙:视觉化的自然元素诗歌;极端强烈的人物与情节;现实、记忆与梦境的平衡;以及对于直觉超越理性,神性超越凡人的笃信。
“它述说的故事并不是一个拥有伟大头脑的人对自己所要的东西了解的一清二楚,而是一个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挣扎着的人,他也努力想弄明白如何能借助电影这个途径将一个故事讲到最好……我认为,这才是资料馆隐藏的价值所在:它为库布里克赋予了人性。”
菲利普无时无刻不在敏锐地审时度势。这是一项痛苦且劳神的工作,或许最终导致了他走向毁灭。世界太过明亮,让他难以承受。他非得弄坏自己的双眼,否则便会因目眩而死。他就像诗人查特顿,你绕月亮转一圈的时间,他已经转了七圈。每次他出发时,你都无法确定能否与他再见。
他脸上总带着狡黠的微笑,举止态度露出孩子气与玩世不恭:看上去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有些人认为一部片温馨积极,另一些人则觉得它很悲观。因为电影是观众自身经历的映射,同时也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