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I年末推出重磅“LOVE·爱情电影放映季”,分三个主题单元在英国全境进行超过1000场放映和讲座等活动,片单涵盖了百年影史中各类经典爱情影片和电视剧,包括即将进行50周年大规模影院重映的最新修复版《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 1965)。这次LOVE放映季的另一部中心作品也来自David Lean——迎来上映70周年纪念的《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 1945)。
《相见恨晚》在BFI英国百佳电影排名中高居第二,是英国人心目中地位无法动摇的爱情经典,更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电影的精髓,开启了战后英国电影的全盛时期,直至2010年仍被《卫报》和《观察家》的读者票选为“史上最浪漫影片”。
拍摄《相见恨晚》之前,剪辑师出身的David Lean在业界的印象中仍是一个技师而非艺术家。他自己也曾经提起面对导演电影这项工作,他就像一只“受惊的兔子”,吓得要命。拍摄《相见恨晚》更被他称为“所做过风险最大的事”,毕竟这部电影没有大明星的光环,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没有绚丽的布景,三位主角都人近中年…… 在战争年代,人们走进电影院是为了逃离现实,而《相见恨晚》这样现实主义的配置简直就是在酝酿一场票房惨剧。但影片上映后,虽然英国国内观众反响平平,评论界却一片赞誉,在国际上也屡获奖项与提名。以导演的身份,Lean首次得到了影坛的关注,这位日后备受英国和全世界推崇和热爱的导演在这部电影的成功后收获了宝贵的自信心。他随后离开本片编剧、也是长期合作伙伴Noël Coward,开始独立执导题材更加广泛的影片,一段传奇生涯就此起航。
Lean骨子里是个浪漫主义者,因此浪漫主义始终是他电影的主题——渴望的无法抵挡与美之事物的危险诱惑,譬如本片“婚外情”的设定。Coward的原作仅是一出半小时的单场景短剧,改编后Lean拓展了原剧的空间,借由男女主角出现的小镇街道、电影院和公园等场景,生动还原了二战后英国的市井生活。而对“火车站”这个意象的运用更是让这个地标成为浪漫爱情的象征。电影的结构非常工整,以女主角Laura与恋人Alec在火车站最后一次会面开始,随着Laura的独白铺陈展开,在一个接一个的闪回中,历历在目的爱情往事与平静的现实生活形成刺痛的反差,她在丈夫与情人之间、在幻想与真实之间、在道德与渴望的困局之中苦苦挣扎。当开头的告别场景再现,Laura也在忏悔之后回归现实,首尾呼应的环状结构就此完成。
尽管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描述的世界也和我们相距甚远,《相见恨晚》的故事却仍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无论阶级和年龄、国籍和种族。一切都没有成为阻力和借口,发生的只是纯粹的爱情。爱情在本片中有着多重意义,不仅限于Laura和Alec之间——不可否认,两人的化学反应无比强烈,美好得令人动容(影片甚至还因为对于婚外恋的“同情”态度而一度招致禁映);另一方面,尽管鲜有正面表达,但《相见恨晚》同样赞颂着忍耐、坚持和长久的爱情,从女主角最后回归家庭就可看出。在本片拍摄的时代,为了婚姻自我牺牲是道德规范的要求,或许此价值观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对个人自由的束缚,但并不影响电影本身的伟大:精心雕琢的细节(比如Alec朋友家墙上挂毯中的阿拉伯诗句“热情的语句/在我眼中/向你诉说”),对白的设计,男女主角的出色表演,都超越了时代,超越变迁的道德标准,而成为不朽的经典。
被如今的许多观众嫌弃“长得不好看”的Celia Johnson虽然不具备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电影明星形象,但从一开始就是Lean和Coward的女主角首选。她此前也曾出演两人合作执导的《与祖国同在》(In Which We Serve, 1942),一直都是颇受Lean赏识的优秀演员。实际上出身舞台的她痛恨演电影,直到Coward专门为她读了剧本,使她为Laura这个角色深深感动,明白自己非演不可。事实上,她拥有格外适合大银幕的五官——深刻的眉毛、似乎藏有千言万语的明眸和长睫毛令人过目难忘,相信所有曾爱过和失去过的人,都会为这双眼睛蕴含的情感所触动。最为难得的是,她拥有和角色同质的内敛之美,既无法轻易察觉亦不过分妖娆,她的Laura依然可以是任何一位中产阶级居家女性。相比之下,1974年Vittorio De Sica执导的翻拍版中外形太过出色的Sophia Loren和Richard Burton则让人物行为动机和故事可信度大打折扣。
观众对于Laura这个角色的认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无论是相似的经历还是仅仅处于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层面,更深层来看,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因为她在《相见恨晚》中不仅仅演着自己生活的戏剧,同时也是一个观众:她在电影院看电影,像我们看着她一样;她也像我们一样看着火车站茶室的老板娘和站长调情。在这样的时刻,电影院成了影片空间的眼神,她成为了我们的代表,她的目光与我们的重合,她的认知也与我们一致,因此处在虚构与真实模糊边界的我们也更容易产生同感。
André Bazin在对《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 1948)的评论中曾经提起过本片:“他们(英国人)善于将最精巧的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新结合起来。论结构之严谨,处理之细腻,《相见恨晚》达到了完美的地步;假设没有最现代化的摄制手段,没有老练的和演技娴熟的演员,它是绝拍不出来的。然而,谁能想象得到,它亦是对英国风俗和心理最真实的描绘呢?”
诚如Bazin所言,这部电影本身所具有的“英国性”(Britishness)让它在某种程度上化身英国象征:无论是男女主角虽不出众但典型的英国面孔,还是对发生在火车站、茶室、公园、电影院、餐厅和住家的生活细节的描摹和克制的情感表达,无不让一代又一代英国人为之倾倒。难怪《查令十字街84号》(84 Charing Cross Road, 1987)中,痴迷英国的女主角Helene走进曼哈顿的电影院,只看一场《相见恨晚》就再次燃起了对伦敦的梦想(尽管《相见恨晚》并未在伦敦取景)。
片中人物身上那种被Laura描述为“害羞且难相处”的性格:一种令人内心钝痛的笨拙甚至迟滞,加上对传统和道德观念的执着,这无疑是让许多英国人找到共鸣的原因所在(即使这种气质在东方世界似乎更加常见,例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这种看似过于压抑含蓄的情感处理让很多西方观众不解,在法国上映时观众甚至惊呼:他们如果那么相爱为什么不上床?本片男主演其实也向导演请教过这个问题,Lean掉头反问他是否曾经和一个女孩在一起,明知两人会做爱,但当房门关上后,却有一种不知名的尴尬袭来?Howard回答:“天啊!你可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在这样一部细节琐碎的电影中,故事和人物的演进几乎都是通过微小的动作眼神、火车时刻表和挂毯,甚至淡至无味日常细节实现的,汹涌的情感都积蓄其中——在Alec按着Laura肩头的最后告别中,在镜头每一次给到Laura特写时她欲言又止的目光中。克制并不等于消灭,不动声色也绝非感情匮乏,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也就能理解Lean描述的男女之间的微妙情感,就能明白在一场温柔的心碎之中,爱人双手轻轻触碰的意义远远超越热情缠绵的吻。因为有些秘密就是如此巨大,越是浩瀚如星空而渺不可及,越是不容易被人发现,譬如一场猛烈如暴风雨的命定相遇,譬如爱人跌跌撞撞的心。

去年公映的纪录片《奥尔特曼》(Altman, 2014)中,Robert Altman的妻子回忆起他电影之路的开端:二战结束后某天,无所事事的Altman走进影院看了一部英国电影,主角并不是明艳照人的美女,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为何要来看这部片。可20分钟后他已经满眼泪水并爱上了她,“他感到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让他无比动容并下决心成为一名导演的正是这部《相见恨晚》。也许只为这一件事,我们就应当向它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