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ldren Act:无翼者的悲哀

去年十月从波代诺内回国时在航班上看了《儿童法案》(The Children Act, 2017),时至今日依然清晰的是Emma Thompson表演中的刻骨之痛——那看似不知所起的无力和疏离与编织生活的万千细微线索缠绕在一起,穿透她每一次皱眉、每一滴泪水和欲言又止的沉默凝滞于胸口,无法消散。因你和法官Fiona一样心知肚明,那些本以为无足轻重的片段能够如何猝不及防地在生命表面划开鲜血淋漓的伤口。

Ian McEwan很擅长也常常带着偏执的兴趣探索性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深沉的冲动,其本身具有的复杂内涵。他认为,性是敞开自我并接纳他人涉足与占有,“性作为一种截然不同的媒介,折射出时间与感官。它是一种生物性的多维度空间,就像存在与梦境之间、水和空气之间的距离一样遥远。”[出自《星期六》(Saturday)] 早在1978年的《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中,他便通过四个年轻人的极端行为,建构起某种隐秘腐烂的欲望核心,将他们的世界收束为一个封闭孤立、拒绝入侵的亲密空间,其中惊世骇俗的乱伦描写,正象征了一种这种不可与外人道的同盟关系中最尖锐强悍的姿态。1981的《只爱陌生人》(The Comfort of Strangers)中,他又以两对夫妻间游戏般的进退挑逗去撩拨读者的想象,对读者发出诘问:那种肉体与生活都遭侵入、窥探和控制的感觉,在汗毛直竖的恐惧之外是否也有着诱惑快感?而一个人又愿意承受多少来达到状似毫无保留的亲昵呢?

在《儿童法案》中尤为显著的一点是:角色对性的抗拒成为了改变发生的核心推动力。开篇(小说比电影中阐述得更为明确),女法官Fiona与丈夫Jack争执的根源就是性,她对丈夫的倦怠来源于连体婴儿案带来的巨大冲击,如同灵魂上烙印的一道疤痕,让她不仅质疑起人性,更对人体产生了一种厌恶,丈夫则单纯以为她是年纪渐长而失去性欲,于是当面放下豪言公开出轨。这一关键问题上的分歧,使他们的婚姻走上悬崖,也间接导致了Fiona后来的部分行为。这也契合了McEwan多部作品中均有体现的观点——没有性,表面上再亲密和睦的关系内在都是干涸的,并且绝无深入潜意识底层的可能。

cover-children

婚姻状况悬而未决,法庭上没有一个案件不是举步维艰,无可排解的困惑与束缚感让Fiona陷入了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进退两难。在这样的状态下,她遇到了17岁的耶和华见证会教徒Adam的父母及他本人拒绝输血治疗白血病的案件。或许人类的本质便是孤独,一方面本能地想要保存这种孤独对个体内在而言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与其他个体分享而减轻痛苦的渴望。但Fiona的动机我们很难猜测,究竟是何种冲动的感召,让这位从来都高高在上,冷静疏离的法官决定走到少年的病床边,并被他对宗教、人生、诗歌、音乐的热烈思考深深震撼。Adam亦为眼前这位恍如真理、智慧、美与爱化身的女性所折服。Fiona判决Adam的生命高于信仰,法律保护他不受他的信仰和他自己的伤害。两人在雨夜的纽卡斯尔会馆内的那段谈话极为耐人寻味。Adam对Fiona述说了自己的宗教幻灭与愤怒,同时也反省自己在绝对的“自由”之下的极端选择,只不过出于自我牺牲的烈士幻梦,不管不顾地为死亡罩上戏剧光晕,却并未追问生命的意义和可能性。是法官的介入开启了他的视野,让他有机会重新去探索与寻觅。上帝在Adam心中崩塌,如同欧洲文明脱离中世纪宗教狂热走向赞颂人本身的文艺复兴,他需要新的偶像。于是他不断接近Fiona,写信、打电话乃至尾随,急切地想将自己最为诚挚私密的念头一一倾诉,他迷失在禁忌与庸常之间忽明忽暗的地带,希望那位似乎对世间万物皆了然于胸的女士能带领自己向前,重新拼凑起支离破碎的一切。他焦灼于无法得到回应,却不知道这般重担任何成年人都无法承受。对阅历数倍于他的法官而言,一个案件终究是一个案件,她对不必要的麻烦避之不及,即使内心曾有短短一刻的动摇与贪恋,也必须斩钉截铁回到正轨。于是忙碌的她未曾读完的信留下永久的遗憾,再度遭遇幻灭的Adam此时已满18岁,可以“自由”地选择死亡了。

拥有自由究竟是可贵还是可怖?面对困境时,我们往往难以预知当下依据自由意志作出的决定会带来何种后果,承担后果的压力甚至大到让人在很多时候一面高喊追求自由,一面却暗地里渴望更为超然、更具智慧的力量(如国家、法律和宗教)来为我们裁决,好卸下肩上部分的沉重。《儿童法案》正是以一个这样的困境,有意无意地探究了公共权力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界线究竟该如何画下,人可以容忍法律或信仰侵入其私领域到什么程度,又愿意将多大比例的自主权让渡给更高层面的指导和规范。这类社会政治思辩也呼应了McEwan创作心理层面上关于私密空间侵犯的焦虑与隐忧,他在《儿童法案》中把国家与个人私生活之间的关系带入他擅长和熟悉的有关人心之间的微妙感应上:女法官代表的国家公权力涉入少年的生存战争之中,而后突然一转,让少年对亲密的需求踏入女法官的私人领域。一个常常强势介入他人生活的法官,同时畏惧着他人亲近自己的生命,一组精妙绝伦的对比就此成型。

horizontal

McEwan的结尾总弥漫着遗憾的余味,比单纯的喜悦和痛苦都更隽永。发自内心理解和欣赏Adam的Fiona不愿意简单地让彼此囿于爱情,她的抗拒与挣扎,是对人性本能中软弱与贪婪的抵制,即使排除万难似乎也要证明那无望而至高的情感,证明她配得上他的期待。最终崩溃哭泣时一句“He was just a child. A boy. A lovely boy.” 如此振聋发聩,痛彻心扉。病房中流淌的吉他声此时有没有回荡在她耳际?他们之间所能拥有的,也只剩那首无尽遗憾的”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读小说的时候我很难对Fiona共情。她被描写得感情压抑到几近矫揉造作,周身笼罩着捉摸不透的淡漠和抑郁,直到Emma Thompson毫不费力地将这个角色独特的复杂性以普世的人类情感厚度完美包裹起来,瞬间让小说里意味不明的诡谲在银幕上软化为温柔感伤。她与Fionn Whitehead的四场对手戏均化学反应惊人,无论大笑沉默,看着男孩背影离去的眼神,还有那个难以置信又水到渠成的吻(他小说里反复描摹的皮肤相触感清晰可辨),都仿佛让McEwan的笔下令人心碎的美丽绝唱因此拥有了呼吸。

结尾甚至可以称之为滥情的几场戏(特别是唱歌与病房重逢)被Thompson层次分明的表演中和为另一层对“自由”的思考。或许只有上帝才拥有全然的自由,人类的一切遭遇都是必然。我们仅能掌握的自由在于,明知无法改变命运,明知一切到头来只是徒劳,却仍旧愿意不遗余力地思考并作出选择——不仰赖直觉反射,不听信情绪冲动,不盲目接纳或否定,选择面对痛苦与恐惧,选择妥协与原谅,选择臣服于病痛的侵犯,选择死亡。这或许是我们这群因为无翼而双脚紧缚于大地之上的人,所能完成的最悲哀和最高尚之事了吧。

AAAABbASQZFNw9I-MSSZEtOcdlOeGDlJPUufJqUAM_RXm2Odk-h5tt5CNqZdQVdoWyNKua79aFuS5Va-ATrr4XtuzAQ0mr1H

儿童法案 The Children Act (2017)

Director: Richard Eyre

Screenwriter: Ian McEwan (novel & screenplay)

Cast: Emma Thompson, Fionn Whitehead, Stanley Tucci

Genre: Drama

Runtime: 105 minutes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