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Bogdanovich的去世让我想起这本曾经充满热情翻译了一部分的书,或许是时候继续拾起这项工作了。时至今日我都记得他所写的Montgomery Clift一篇是多么动人,不仅是私交甚笃的真切情谊(而非对自己朋友圈的炫耀),更是对演员这一行当和他们对于电影艺术发展贡献的强烈共情。他另外一本讲导演的Who the Devil Made It之后可能也会逐渐提上翻译日程。
2014年原译注:
前几天偶然开始看这本书,没想到就一发不可收拾,深觉要翻译一下广泛传播。引言很长,作者自己也分了一些章节来写,我也分几部分翻译。虽然已尽量查阅资料,但知识范围所限,难免疏漏,翻译也并没多好,请各位指正。
民间翻译无版权,仅供阅读讨论,不以任何方式盈利也不接受转载。
书名:Who the Hell’s in It: Conversations with Hollywood’s Legendary Actors
作者:Peter Bogdanovich
译:Aiyang Zou
◊♦◊
引言
奇妙艺术
大约三十年前的一个深夜,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和我在他位于罗马市内的伊顿酒店套房里小酌。此前,我们花了几个小时录下谈话内容,为一本讲述他职业生涯的作品取材。现在录音机已经停止了工作,静静待在门边,这让奥森感到如释重负。毫无疑问的是,他最出色的言论往往产生于这样放松的时刻。正如此时,他又开始侃侃而谈——不光导演,事实上执导电影的全部工作,都被严重高估了——这也是他诸多不为人所认同的“邪说”之一。在奥森看来,电影本质上还是关乎表演。
当我谈到某部电影导演水平出色演员却表现不佳的时候,威尔斯回应说他不能把电影的特质割裂开来评判,且如果一部电影中没有好的表演,那么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当然他也赞成,几位他最欣赏的电影人——如让·雷诺阿(Jean Renoir),约翰·福特(John Ford),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和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等人展现出的登峰造极的导演技巧,显然能够被称为一门精妙的艺术;然而一般的导演,甚至最为成功的一部分人,他们尽管拥有长久的职业生涯并广受敬仰,但产生的影响仍不如真正伟大的表演来得深远。
之后不久,奥森又谈到了一位当时非常受欢迎的舞台剧和电影演员,在这段带着轻蔑的评论最后,他说道:“你也知道的——演员嘛!” 在演艺圈,尤其是剧组人员和制作人员,要是谁说“演员”这个词(语气要刚好带一点细微的轻蔑),就可知道这人的经历一定异常丰富。这个词几乎等同于一句咒骂,可以是带脏字的那种,也可以是指桑骂槐;它还包含了时下的流行称谓“名伶”之中的全部贬义,和其中光彩魅力这部分含义则完全不沾边。“演员”一词,既可以大喊出声像砖块砸碎窗户,也可以在喁喁低语中诉说,含义相当简单,就是指一个无聊、无趣又挑剔的自我中心者,通常还幼稚而虚荣——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乏味又难伺候的家伙。这些隐含意义却并非指这个演员不够优秀。
奥森·威尔斯在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及亚历山大·柯尔达(Alexander Korda)的惊悚电影《第三人》(The Third Man, 1949)中饰演哈里·莱姆,这是威尔斯饰演的唯一一个没有化妆的电影角色。影片中著名的“报时鸟”台词也出自他的手笔。
于是我问奥森,既然他觉得表演对于戏剧和电影来说如此重要,那怎么能将“演员”贬得一文不值呢?而他自己在演出的时候又是怎么表现的呢?毕竟他当演员的经历可比当导演丰富多了。威尔斯神气活现地一点头,回答道:“(我也是个)演员啊!”我们都大笑起来。他是不是指,在演戏的时候,他自己的举止也符合那声轻蔑的“演员”里所包含的一切令人生厌的含义呢?奥森点了点头,带着满面笑容,几乎是自豪地说:“没错——就是演员!”说罢大声地笑了好一会儿。
本书中,一项根本矛盾将被反复提及,这一矛盾关乎所有演员,无论男女。他们时常奉献出充满魔力和人性光辉的表演,其中是否总有幼稚和童真作为基础?是否有可能他们藉此来保留内心深处的某种天真脆弱感?表演最初确实开始于从孩童的装扮游戏。事实上,我见过的所有传奇巨星,以至不论老幼的几乎全部演员身上,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天真。本书中提到的每位演员,都在他们职业生涯的不同时刻,通过迥异的途径产生了同一种完整无缺、毫无私心的热爱,这种热爱不仅针对表演事业,也针对承载表演的媒介本身,无论是舞台还是大银幕(尤其见于莉莲•吉许[Lilian Gish]一章)。
在过去的片场时代(大致从1915年到1960年代),整个电影业热切追逐和积极利用的商品是那些相貌出众、各具风格的明星演员。随着片场合约演员不断减少,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出色的导演、编剧、制片人和技术人员的捆绑组合曾在片场制度下专注于让合约演员最大程度发挥才能,至此这些组合已不复存在。人人都必须自力更生,演员更愿意成为多面手,而非局限于某一类型。片场——这些生产过娱乐,偶尔创造艺术,并同时帮助和发掘演员的大型工厂——最终落得每一部电影都必须花大钱请为数不多的大明星出演,毕竟他们被认为能够让影片在激烈的票房争夺战中“旗开得胜”,这样的局面在好莱坞黄金时代从未出现过。到了20世纪70年代,旧时代的片场制度已成昨日黄花。霍华德·浩克斯曾经对我谈起,整个(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四十年代,直至五十年代初的这段时间,电影界的明星数量达到了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巅峰。“而且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他如是说道,“都不会对自己该如何表演有太多意见。”许多演员擅长演戏,但并非这一行当的最佳评审,这是演艺圈的一条公理。最初的电影明星大多个性鲜明,正如艾伦·德文(Allen Dwan)*[1] 所说,是他们“让银幕熠熠生辉”。
正如希腊神话中云集的众神,这些明星构成了类似的“二十世纪神话”,而电影是这则神话的创作人。他们不再是饰演角色的演员——因为他们所有的角色都融合为一个确定的形象,一个特定的传奇英雄形象,这个形象和他们本人类似但并不一定完全相同。这样的创作成为了导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 曾经定义过的“有效戏剧元素”。在六十年代的一部影片中执导过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的罗伯特·奥尔德里奇(Robert Aldrich)* 坦言,他和编剧当时决定根据“斯图尔特看上去的样子”修改剧本。伟大的电影明星拥有一种超越演技的真实性。他们渐渐变为真实的存在——不是演员,甚至不是自己饰演自己。他们纯粹就是: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约翰·韦恩(John Wayne)。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
随着普通的名望和成功被美国式的神化行为无限放大,自然而然地,人也更加容易丢弃正直,失去纯真,背弃原则,成为外表成功内心衰败的空壳。这是“《金童》(Golden Boy, 1939)综合症”中典型的美国式两难(拳击手还是钢琴家[2]):到底应该追寻什么?是野蛮的力量还是真正的热爱?是金钱还是诗歌?这个问题本身在现在看来几乎有些老套,探讨类似主题的《浮士德》(Faust)甚至更为古老。但正如浮士德所记取的教训,无视永恒的灵魂是十分危险的。故此,我的这本书献给其中所有杰出演员的崇高灵魂,愿它们永生不灭。
不同于我关于导演的前作Who the Devil Made It,本书的章节并非按照论述对象的出生时间排序,而是采取了更为私人的方式:除了最初的两章和最后一章,其他章节均按照论述对象与我人生轨迹相交的时间先后排序。由于我和莉莲·吉许及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的直接接触异常短暂——后者仅是匆匆一瞥——我选择以这两位没有机会了解却心向往之的杰出女性开始和结束本书。从职业生涯到性格特征,两人展现了犹如南极与北极的鲜明对比,她们代表了最为传统与典型的——也是十分极端的两种女性形象:贞女与荡妇。对于女性本质更真实的认知将彻底地改善全世界的两性关系——并由此改善世界本身——因此,以吉许和梦露身上神话般持久的魅力重新定义名流主宰的“男性世界”里的明星影响力似乎恰如其分。
本书中关于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的论述曾在1964年作为Esquire杂志的文章发表(Bogie在1957年去世),并预示了鲍嘉狂热崇拜的来临。仅有这个章节是关于一位我全然陌生、从未相处过的演员。此外,这部分还坦率地审视了明星的真实性格和偶像形象之间的异同。我和书中写到的其他演员接触的时间长短和亲疏程度无疑也相去甚远。从接触最少的——如蒙哥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 和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到认识不深的詹姆斯·卡格尼(James Cagney)、亨利·方达(Henry Fonda)和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一直到友谊延续了三十余年的加里·格兰特和詹姆斯·斯图尔特;甚至还有相识至今超过四十年的杰瑞·刘易斯(Jerry Lewis)。
这里采用的素材部分曾以其他形式出现(在正文或致谢中已注明)。
(待续)
Notes:
[1] 原书注:以*标注的部分均在作者前作Who the Devil Made It中有过论述,下同。
[2] 译注:该片主角是小提琴手,并非钢琴家,可能是作者误记。
附:本书目录
01 Lilian Gish
02 Humphrey Bogart
03 Marlon Brando
04 Stella Adler
05 Montgomery Clift
06 Cary Grant
07 Jack Lemmon
08 Jerry Lewis
09 Dean Martin
10 Sal Mineo
11 James Stewart
12 John Wayne
13 Henry Fonda
14 Boris Karloff
15 John Cassavetes
16 Charlie Chaplin
17 James Cagney
18 Marlene Dietrich
19 Anthony Perkins
20 Frank Sinatra
21 Ben Gazzara
22 Audrey Hepburn
23 Sidney Poitier
24 River Phoenix
25 Marilyn Monr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