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Peter Bogdanovich,搁置已久的Who the Hell's in It自译连载再开。
Who the Hell’s in It自译连载【1】引言:奇妙艺术(一)

celebrate cinema in all forms
纪念Peter Bogdanovich,搁置已久的Who the Hell's in It自译连载再开。
年底时分,和Little White Lies一起在缤纷色彩和香甜气息中回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百花齐放的美国影坛。
“影像并非导演所呈现的某一特定意义,而是宛如一滴水珠中所反映的整个世界。”塔可夫斯基作品的内在力量创造了独属于他的宇宙:视觉化的自然元素诗歌;极端强烈的人物与情节;现实、记忆与梦境的平衡;以及对于直觉超越理性,神性超越凡人的笃信。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谈论电影。我们只谈论生命,谈论经历。”平托如是说道。电影片尾字幕开始滚动,影像仍在继续——电影也因此得以延续。因为电影从不会真正结束,而是邀请我们与之对话,任由我们继续解读。
“1917年对美国电影具有里程碑意义。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和渗透性的电影叙事方式——经典连续性电影诞生,并在即将以“好莱坞”之名为人所知的地方茁壮成长。”
菲利普无时无刻不在敏锐地审时度势。这是一项痛苦且劳神的工作,或许最终导致了他走向毁灭。世界太过明亮,让他难以承受。他非得弄坏自己的双眼,否则便会因目眩而死。他就像诗人查特顿,你绕月亮转一圈的时间,他已经转了七圈。每次他出发时,你都无法确定能否与他再见。
他脸上总带着狡黠的微笑,举止态度露出孩子气与玩世不恭:看上去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有些人认为一部片温馨积极,另一些人则觉得它很悲观。因为电影是观众自身经历的映射,同时也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