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配乐师系列访谈#3,笃信直觉,充满热情而又充分尊重影片,来自荷兰的女性作曲家Maud Nelissen的细腻配乐曾经在不止一个场合感动过我。
对话Maud Nelissen:音乐谈论的永远是人性

celebrate cinema in all forms
默片配乐师系列访谈#3,笃信直觉,充满热情而又充分尊重影片,来自荷兰的女性作曲家Maud Nelissen的细腻配乐曾经在不止一个场合感动过我。
Vidor或许是所有美国导演中最不认为电影“高于生活”的一位。对他而言,生活本身是他所有电影出发点,生活高于一切。
默片配乐师系列访谈#2,来自蒙特利尔的交响配乐作曲。
在《纪念品》中,Joanna Hogg以精准细腻的视听语言早早为Julie和Anthony之间略显扭曲的关系埋下了悲剧性伏笔,不遗余力地展现出两人的不同。
奎氏兄弟为IFFR2020带来了35mm新作The Doll's Breath, 沉浸式艺术装置Dream Pools & Collecting Holes,并以几部影片为例讲述了他们的创作历程。
默片配乐师系列访谈#1,最优雅的one-man band。
《非洲之镜》是一幅受制于拍摄者自我认知的非洲图景,但它所说的不仅仅是非洲和非洲人,也同样是欧洲人及殖民者凝视的历史——一方如何在全然陌生的“他者”中看到自己的倒影。每个民族对异邦图景的渴望,都是确信自己身份的焦灼。
遗憾是人生的常态,即使依然错过最后一天的节目,今年的Pordenone已经是足够完美的一段记忆。本篇整理了一下本届观看的120+部长短影片的观感。
Tarkovsky说影像是对时间中真实的观察与重新组合;而作为一种可塑的抽象存在,它便拥有了默认的欺骗属性。一定是因为时间掌控我们,迷惑我们,扭曲我们的感知,所以在影像堆叠的电影节,一天的时间才可以那么长又那么短。但即使舍不得告别,这届电影节之旅也已经走到尽头了。
接连不断的意外和放映事故,以及根本预料不及的美好惊喜共同构成了电影节的倒数第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