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的线上体验总是令人五味杂陈:一方面,它的锁区政策让许多专业观众几乎无法看到任何本国作品;另一方面,它丰富包容的个性,对广义艺术影像的拥护,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来研究虚拟电影节的观众参与影像作品时,究竟会失去和获得些什么。
2022鹿特丹电影节竞赛综述

celebrate cinema in all forms
鹿特丹的线上体验总是令人五味杂陈:一方面,它的锁区政策让许多专业观众几乎无法看到任何本国作品;另一方面,它丰富包容的个性,对广义艺术影像的拥护,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来研究虚拟电影节的观众参与影像作品时,究竟会失去和获得些什么。
我非常有幸能与今年Collegium参与者SJ进行这次谈话,她向我讲述了自己参与项目的体验,观看影片的感受,以及对默片节上线流媒体的看法。将这次谈话记录在此,希望它成为一封吸引更多年轻人踏上默片之旅,前往波代诺内的邀请函。
与波代诺内无声电影节艺术总监深入探讨一届在线默片影展是如何在疫情期间诞生并取得成功的。
Vidor或许是所有美国导演中最不认为电影“高于生活”的一位。对他而言,生活本身是他所有电影出发点,生活高于一切。
奎氏兄弟为IFFR2020带来了35mm新作The Doll's Breath, 沉浸式艺术装置Dream Pools & Collecting Holes,并以几部影片为例讲述了他们的创作历程。
遗憾是人生的常态,即使依然错过最后一天的节目,今年的Pordenone已经是足够完美的一段记忆。本篇整理了一下本届观看的120+部长短影片的观感。
Tarkovsky说影像是对时间中真实的观察与重新组合;而作为一种可塑的抽象存在,它便拥有了默认的欺骗属性。一定是因为时间掌控我们,迷惑我们,扭曲我们的感知,所以在影像堆叠的电影节,一天的时间才可以那么长又那么短。但即使舍不得告别,这届电影节之旅也已经走到尽头了。
接连不断的意外和放映事故,以及根本预料不及的美好惊喜共同构成了电影节的倒数第二日。
虽然只有今天是这个标题,但每天从早到晚的任意一场表演都是绝对的大师水准。本篇我会多花一些笔墨,向许多人从开幕到闭幕都见不上一面,却始终在舞台下池座的黑暗中为默片观影体验完整性做着努力的音乐家们致敬。
今天看到的无数画面或许在未来几十年间都很难再见了,如同题图中Marion Davies的微笑一样像钻石般珍贵。也只有在Pordenone,才能遇到这小小的奇迹一日吧。